又一家央企集團,發聲“打假”!
7月4日,中信集團官網發布《關于不法分子冒用中信集團子公司名義建立公司的嚴正聲明》,并對外公告了18家“假中信”企業的名單。
事實上,冒充國企央企的案例層出不窮。本年以來,國家電投、中匯核能、國調基金等多家企業均發布相似的“打假”聲明。
業內人士向南都·灣財社記者揭秘,企業冒充國企的套路主要有三種:一是假造工商掛號資料,虛擬持股聯系。二是私行運用國企字號或商標,制作混雜。三是從前與國企有協作聯系,協作完畢后依然私行打著國企旗幟對外宣傳。
中信集團“痛斥”造假者
18家“假中信”企業被曝光
近日,中信集團公告稱,日前,中信集團監測到有不法分子經過假造公章、簽字等方法將中信集團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辦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項目辦理有限公司掛號為其股東。
經核實,相關公司系不法分子經過提交虛偽資料、采納欺詐手法隱瞞事實方法,冒充北京中信企業辦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項目辦理有限公司名義建立的企業。
中信集團稱,中信集團及部屬公司與相關公司(含其出資企業)無任何從屬或股權聯系,也不存在任何出資、協作、事務等聯系,其全部行為均與中信集團及部屬公司無關。
南都·灣財社記者整理發現,從注冊掛號機關所在地來看,18家“假中信”企業主要散布于北京、深圳、云南、江西、山東、浙江、四川、山西、海南、河南等地區。其間,中信集團“打假”的深圳企業共3家,分別為深圳中騰云供應鏈辦理有限公司、眾聯國信(深圳)工業展開有限公司、中宏信(深圳)世界實業有限公司。
從所涉及的行業范疇來看,18家“假中信”企業涉及行業包含能源、交易、出資、金融、專業技術服務、商務服務等。
中信集團提示,出資者提高警覺、注意出資危險,避免個人信息泄露或財產損失。如發現任何冒用中信集團部屬公司名義展開的違法行為,請當即向公安機關告發,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冒充子公司名義建立公司
此前被告發投訴仍正常存續
據了解,目前冒充國企的行為可謂多種多樣。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朱逸聰告知南都·灣財社記者,結合辦案經歷和實踐來看,企業冒充國企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假造工商掛號資料,虛擬持股聯系。二是私行運用國企字號或商標,制作混雜。三是從前與國企有協作聯系,協作完畢后依然私行打著國企旗幟對外宣傳。
從中信集團的聲明來看,上述不法企業“碰瓷”中信集團子公司的行為包含運用虛偽資料騙取工商掛號,虛擬央企持股聯系,經過造假將中心企業注冊為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中信集團第一次出手“打假”。
2022年12月,中信集團曾發布對“云南鯤泰世界交易有限公司”相關狀況的聲明。中信集團稱,該公司系不法分子經過提交虛偽資料、采納欺詐手法隱瞞事實方法,冒充北京中信企業項目辦理有限公司名義建立的企業。
彼時,中信集團在聲明中強調,中信集團及中信集團部屬公司與該公司(含該公司出資企業)無任何相關聯系。北京中信企業項目辦理有限公司已就該公司虛偽掛號行為依法向商場監管部門進行告發投訴。但是,工商資料顯現,目前云南鯤泰世界交易有限公司的經營狀態仍為正常存續。
除此之外,本年3月,中信集團還曾發布對“中信世界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冒充中信集團部屬公司展開事務活動的狀況聲明。中信集團監測到在香港建立的“中信海外世界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我國中信本錢辦理集團有限公司”“中信世界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及上述香港企業在境內建立的相關企業以中信集團部屬公司名義對外展開事務活動。
中信集團聲明,中信集團作為“中信”商標權利人,從未授權上述企業運用“中信”商標及字號,上述企業與我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我國中信股份公司及中信本錢控股有限公司無任何相關聯系,上述侵權企業展開的全部項目協作、出資、建造等活動均與中信集團、中信股份及中信本錢無關。
“李鬼”公司為何層出不窮?
專家:假借國企背書是主因
近年來,“假央企”“偽國企”的存在已經是“層出不窮”。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近期就有多家國企央企集團在官方渠道發布有關“打假”的聲明。
6月29日,國家電投在官網發布聲明稱,近期國家電投發現不法分子經過假造相關資料等方法,將中電投城市建造展開有限責任公司、國電投城市建造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發中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鑫源智誠實業有限公司注冊為該集團部屬公司的子公司。經核實,上述公司及其建立的系列子公司與國家電投無任何從屬或股權聯系,也不存在任何出資、協作、事務等聯系,其全部行為與國家電投無關。
另外,近期網絡發布的某4GW光伏離網制氫項目EPC總承包投標,其投標人中廣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非我集團部屬公司,其發生的招投標等全部行為和發布的項目均與我集團無關。
4月8日,央企我國核電旗下控股子公司中核匯能發布嚴正聲明,指出一家名為國恒基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經過假造相關資料等方法注冊為中核匯能部屬子公司,并可能存在以中核匯能部屬子公司名義展開不法活動的景象。
無獨有偶,4月9日,國調基金亦公告稱,近期,該基金發現有名為“國恒基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機構未獲得該基金認可或授權,經過改變工商信息等方法,將企業掛號為國調基金出資企業,并可能以國調基金出資企業的名義展開經營活動。依據公告,國調基金委托誠通基金辦理運營,除誠通基金外,該基金未授權任何主體以國調基金名義對外展開事務活動。
為何冒充國企身份的“李鬼”公司層出不窮?
朱逸聰以為,有以下三大原因:首要,冒充國企身份,相當于直接獲得了國企的背書,能夠大大添加協作方的信賴,從而在融資、出資協作、土地項目等多個范疇獲取便當和利益。其次,我國對公司建立及改變掛號采納方法檢查的方法,這給冒充企業供給虛偽資料進行虛偽掛號發明了條件;最后,因為國企層級架構雜亂,對外出資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使得許多企業冒充國企的行為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很難被發現。
事實上,長期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等有關部門對打擊冒充國企央企高度重視。
本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第三批冒充中心企業名單,涉及企業295家。此前,國資委曾在2021年和2022年兩次對“假央企”和“偽國企”進行集中公示。據統計,三次累計公示的假央企數量超1000家。
國務院國資委也明確表示,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為冒充國企,與中心企業無任何從屬或股權聯系,也不存在任何出資、協作、事務等聯系,其全部行為均與中心企業無關。請社會各界提高警覺,注意防備危險,如發現其違法犯罪行為,請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
責任編輯 :
[聲明]本網轉載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果你認為此類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將相關資質證明發送至mingyou360kf@sina.com,名優資源網工作人員會及時回復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