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建磚雕在明清時期之所以興盛一時,成為蘇式建筑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為蘇式文化的典范,有其特定的土壤,與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人文環境和地理位置息息相關。在古代蘇州,民間流傳這么一句話,“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清代錢泳曾在《履園叢話》中說:“大廳前必有門樓,磚上雕刻人馬戲文,玲瓏剔透。”蘇州磚雕藝術作為蘇州民居建筑藝術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古典園林、深宅大院的繁榮為蘇州磚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展示的舞臺。明清兩朝,蘇州城郊內外,興建宅園蔚然成風。據《蘇州府志》記載,光蘇州城區明代有園林271處。朱門宅第就更是數不勝數了。清代的蘇州園林,其繁榮程度更甚于明代。沈朝初《憶江南·春游名勝詞》中詠道“蘇州好,城里半園亭”。而直到1982年根據蘇州市 對古建筑的普查情況來看,蘇州室內保存較好的252個古建筑中,古典大宅有160處。
蘇州人為什么這么好興建宅園首先,要看到明清時期,蘇州經濟上的繁榮為大興土木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因為水路通達,從晚明開始,蘇州開始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乾隆二十七年《陜西會館碑記》中就這么寫著:“蘇州東南一大都會,商賈輻輳,百貨駢闐。上至帝京,遠至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一方面,大量的商業資本在蘇州聚集,商業的繁榮甚至改變了士商之間身份的隔閡,士商融合跨界成為一種現象。經濟上的富足催生了奢靡之風,經商者更希望通過文化的享樂以及奢靡的生活來彌補身份地位的不足,而不惜萬貫家財構筑園亭館舍來享受也成為彰顯自己不同凡響的一個象征手段。另一方面,經濟上的富足與文化上的發達讓明清時候的蘇州成為達官顯貴比較中意的退隱之地。
蘇州興建宅園之風盛行,除了要具備一個水到渠成的經濟條件,蘇州文人的隱逸情結也為園林山水的興盛提供了一個文化基礎。遇到挫折,一些士族文人往往會采取隱居的方式來遁世,既想寄情山水,但又舍棄不掉大城市的繁榮而不想大隱于山林,“有若自然”的城市園林便變成為隱逸的可以選擇之地。陳壁,明末清初常熟人,在政治上抗清未成選擇歸隱于園。在他的《亦園銘》中,其曰:“陶潛歸田,編籬種菊。杜甫逃賊,結草浣花……好鳥為朋,閑云為侶……斯偷生之逸致,娛老之曠懷也。”葉燮,清初吳江人。當過寶應縣縣令,但為人正直,“伉直不附上官意,用細故落職。”從此, 跡仕途,游歷四方。晚年住在吳縣橫山,得以廢園,取草堂名為“二棄”。由鮑照“君平獨寂寞,身世兩相棄。”以及李白“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而來。
不僅從一些文人園記中,我們能夠看到將園林作為心靈寄托的風尚,從流傳至今的一些蘇州古典園林的園名中也可以看出,隱逸之情溢于言表。比如說網思園,在南宋淳熙年間始建時取名為“漁隱”,清乾隆年間重建時被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同樣表達了隱居之意。再比如說退思園,是主人任蘭生在被彈劾落職歸里后所建的宅園,“退思”,意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
無論是出于商人炫富,士族文人衣錦還鄉的需要,抑或只是仕途不得志無奈之下的“小隱”,園林宅地的興起為蘇州磚雕提供了用武之地。不僅如此,士族文人作為園林宅第的主人,他們的文化品位也決定了吳地建筑、庭園包括其中各種雕刻的品位和特點。除了主人的文化品位、隱逸氣息會影響到宅園的風格特點,在明清時期,知名的文人墨客直接擔當園林的總設計師,如元末 畫家倪瓚之于獅子林,明代大書畫家文征明之于拙政園。
蘇州士族文人喜歡歸隱宅園,大量宅園的興建為雕刻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文人參與設計和制造也造就了雕刻的文人氣息。這是其一,其二就是,明清時期的蘇州,手工藝發達程度令人矚目,建筑技藝也得到了 發展。在蘇州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濱,有一個叫香山的地方,出現了一個 的建筑群體,歷史上被稱之為“香山幫”,蘇州流傳至今的很多明清建筑都是出自香山幫匠人之手。盡管“香山幫”匠人的名聲相傳從春秋吳國造闔閭大城時就開始有所耳聞,但是“香山幫”真正名聲大噪,香山幫建筑進入全面鼎盛時期還屬明清。從明代初葉,香山匠人蒯祥因參加和主持營造北京故宮而名聲大噪,建筑行當被看好,從業如云。
不僅如此,為了應付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根據顧炎武在《肇域志》江南八“蘇州府”中所提到了,蘇州甚至還要從其他地區招募木匠、制磚工匠、建筑工和石匠工人。可以說,一方面,蘇州建屋造園之盛為香山幫匠人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生存市場和很好的練武之地;而另一方面,香山幫匠人這個群體的存在以及他們都有一定的文化功底,都有過讀書經歷,這為蘇州古建筑、古民居的建造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時,也讓其帶有了獨特的工藝特點。香山幫作為一個集多種工種的建工群,不僅技藝精湛,而且工種齊全,尤其以裝飾性的建筑雕刻見長。作為建筑三大雕刻中的一門,磚雕早由泥水工兼營,到清代乾隆、嘉靖之后逐漸獨立成為一個專門的工種,這就使得蘇州磚雕技藝和磚雕的建筑運用得到 發展。
此外,古代建筑裝飾雕刻的取材無非來自磚、木、石,但石質太重,木質又耐不住江南氣候的潮濕,于是,磚成了不二的選擇。一方面,磚的灰色調與江南建筑粉墻黛瓦的主體色非常合拍;另外一方面,江南土質細膩,也非常適合制磚,而且在明清江南一帶制磚業發達,相城陸慕御窯金磚更是為蘇州磚雕提供了優質的材料基礎,這也是蘇州磚雕相對于其它地區磚雕的優勢所在。陸慕地區出土的黃泥,有黏性、質地細,非常適合制磚,加上特殊的制作工藝,“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品質,讓陸慕金磚受到皇jia青睞。從今天依然能尋覓得到的磚雕作品中來看,蘇州磚雕中的精品很多是利用金磚雕琢而成,側面金磚特有的記事年號包括窯戶等印記隱約可見。
名優甄選
發送詢價單
您對該公司的咨詢信息已成功提交,請注意接聽供應商電話。
聯系人信息
請輸入您的稱呼
請輸入正確的聯系方式
請選擇咨詢問題
請輸入正確的圖形驗證碼
商家已收到您的消息,請注意接聽供應商的來電~